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陵文典文物卷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前言

《黄陵文典》编纂委员会


  古老中国一条龙,龙的故乡在黄陵。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黄陵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黄陵历史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气势磅礴。文物是史籍的印证和补充,文物与史籍相得益彰,默默地诉说着黄陵历史的沧桑变迁。
  黄陵在原始社会为黄帝部落的发祥地,夏商两代为桥国居地,西周被白翟部落占据,后归晋。春秋战国先后属晋、魏、秦。西汉初始置翟道县。东汉因之,旋废,其地并入北地郡(今铜川市耀州区)。中平六年(189年)陷于戎翟,郡县俱废。后秦设中部县,治所驻今侯庄乡故城村。北魏正平元年(451年)于杏城设北雍州,在县境西部置翟道县,双龙镇属之。太和十五年(491年)改北雍州为秦州,领中部郡、敷城郡。孝昌二年改北秦州为北华州,西魏泰帝元年(554年)改北华州为敷州,领中部、敷城二郡。北周撤翟道县,其地并入中部县。隋开皇六年(581年)改中部县为内部县。大业三年(607年)县治由杏城迁至下城(今县址)。唐武德二年(619年)设坊州,领富城县和中部县。元宝元年(742年)改坊州为中部郡。天宝十二年(753年)分今宜君西北部地设升平县(今建庄川一带)。乾元元年(758年)中部郡复称坊州。宋至民国,皆设中部县。1944年,改中部县为黄陵县至今。
  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的先民们就生息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黄土地上。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黄陵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我们的先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现在我们漫步桥山,新石器时代的灰坑、石器随处可见,陶片俯拾皆是,足以展示当时的繁荣。“黄帝崩,葬桥山”,位于黄陵县城西北桥山之巅的轩辕黄帝陵,古柏葱郁、古朴庄严,是中华民族共同瞻拜的民族圣地。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有着“中华第一陵”之誉。“游子九州望桥陵,心香一炷祭轩辕”,历朝历代祭祀黄帝陵的香火不断。自黄帝始,谱写了灿烂辉煌而又气势磅礴的黄陵历史新篇章。
  黄陵的历史因黄帝陵的特殊地位,注定了与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结下了不解之缘。据记载,自春秋战国时期起,各种形式的官方和民间祭祖活动就绵延不断。到了汉代,汉武帝刘彻于元封元年(前110年)率十八万大军北征朔方,在返回途中来到桥山之巅,修祈仙台,隆重致祭吾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随行的史圣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做出了“黄帝崩,葬桥山”的千古定论,从此,黄帝陵位于黄陵的桥山之颠已成为两千多年来不争的史实。
  “汉代立庙唐朝建,到了宋朝把庙迁;不论谁来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北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宋仁宗降旨,在黄帝陵大量栽植柏树,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蒙古族统治者泰定帝也孙铁木耳颁发保护黄帝陵(庙)令,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皇帝颁发的第一份保护黄帝陵(庙)的法令,从此,黄帝陵得到有效保护。同时,确立了黄帝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至高无上的先祖地位。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遣官致祭黄帝陵,嘉靖皇帝朱厚熜下令免除黄帝庙粮税。大顺皇帝李自成回师陕北时曾致祭黄帝陵。到了清朝,满族统治者康熙皇帝亲笔撰写了“御制祝文”,抒发了对轩辕黄帝的崇敬之情。并遣官带“御制祝文”来到黄帝陵致祭,还用满汉两种文字刻石立碑以作纪念。现存放在黄帝庙内的47通历代保护维修记事碑和祭陵碑刻向人们默默地诉说着历代帝王的崇祖敬祖之情。1908年同盟会代表团致祭黄帝陵,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亲笔撰写祭陵词,派人致祭黄帝陵,1937年清明节,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摒弃前嫌,携手共祭黄帝陵。毛泽东亲笔撰写的祭文气壮山河,鼓舞人心,从而筑成了中华民族铁的长城,谱写了中华民族新的历史篇章。
  黄帝陵也是历代文人墨客抒发情感,施展才华的地方,司马迁、曹植、杜甫、范仲淹、张三丰、邱逢甲、秋瑾、于右任、鲁迅、蒋鼎文、程潜、谢觉哉、郭沫若等都留有不朽的篇章或墨宝。
  黄陵历史的特征是祭祖的历史,因而,文化的特征也是祭祖的文化。自古以来,各种形式的官方和民间祭祀活动延绵不断,认祖归宗、祭祀先祖已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民俗,然而,在历史上有人把祭祖与宗教的祭祀混为一谈,从而束缚了祭祖文化的发展。到了明朝,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认为:祭祖与宗教的祭祀虽形式上有所相同,但有本质的不同,祭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民俗,是人们崇敬和缅怀先祖的最高形式,它与宗教迷信是两码事,并确立了“利玛窦规矩”,从而掀开了思想上的束缚。据统计,官方公祭:明朝祭陵七次,清朝祭陵二十四次,民国时期祭陵九次。改革开放以来,一年一度的清明公祭和重阳民祭活动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向往和关注的焦点。
  在黄陵大地上,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是北魏中期的盖吴起义,盖吴是卢水胡人,公元445年在黄陵杏城举义,陕、甘地区的汉、卢水胡、屠各、氐、羌等族人民纷纷响应。这次起义的范围,北起杏城,南至渭水南岸,西起秦陇的金城、天水,东及河东(山西西南部)。参加起义的群众多达十余万人。盖吴被奉为秦地王,后被镇压。盖吴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政权。
  历史如何,岁月如歌。多少金戈铁马,多少塞外胡笳,然而,更多的是勤劳、勇敢的黄陵人民用他们的聪明才智谱写了黄陵的历史。
  黄陵是陕西的文物大县,地上地下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共有各类古文化遗址300多处,馆藏文物700多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黄帝陵和万安禅院石窟(双龙千佛洞石窟)。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上畛子秦直道。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上城仰韶文化遗址、双龙银洞沟石窟、腰坪紫峨寺石窟。馆藏文物中有一级文物4件,有二级文物24件,有二级文物175件。分布在黄陵大地上的古树名木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黄陵历史的古老和神奇。
  《黄陵文典·文物卷》的编撰共分三个部分。第一编为田野文物。全面系统地介绍黄陵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石刻、古建筑等。第二编为馆藏文物,重点介绍馆藏文物中等级较高、品相较好、具有代表性的文物。第三编为古树名木,重点介绍有代表性的黄陵古树名木。读者通过阅读本卷,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黄陵的文物资源现状,唤起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增强人们的历史文物知识,同时,也必将为大力促进黄陵旅游事业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黄陵文典.黄帝文物卷/李延平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您是第 位访客!